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

安全、快速、便捷的加密货币交易服务,支持超过1000种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。

24h 交易量
$8.5B
用户
15M+
币种
1000+

国家为何不打击虚拟货币?实为持续治理与复杂挑战并存


“国家不打击虚拟货币” 是一种严重的认知误区。事实上,我国对虚拟货币的打击和治理从未停歇,只是虚拟货币的特性使其治理面临复杂挑战,需要采取系统化、多维度的策略,而非简单的 “一刀切” 式打击。

从监管实践来看,国家对虚拟货币的打击态度明确且行动坚决。2017 年,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叫停虚拟货币 ICO(首次代币发行),关闭境内交易平台;2021 年,十部门发文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列为非法金融活动,全面整治挖矿和交易行为;2023 年,多地警方破获虚拟货币洗钱、诈骗案件,涉案金额动辄数十亿。这些举措表明,国家始终在通过法律、行政、技术等手段打击虚拟货币违法活动。例如,2024 年某地警方摧毁一个利用虚拟货币跨境转移赃款的犯罪团伙,抓获嫌疑人 52 名,追缴虚拟货币价值超 3 亿元,正是国家打击虚拟货币犯罪的直接体现。

但虚拟货币的特性给打击工作带来巨大难度。其去中心化的本质,使得交易不依赖传统金融机构,通过区块链在匿名网络中完成,资金流向难以追踪。一枚比特币从境内钱包转入境外交易所,再经过混币平台处理,溯源难度呈指数级增长。同时,虚拟货币交易具有跨境性,服务器和运营团队多设在海外,境内监管部门需通过国际协作开展查处,而不同国家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差异巨大,部分国家将其视为合法资产,导致跨境执法效率低下。例如,某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向境内用户提供服务,境内监管部门虽掌握证据,但因服务器在东南亚某国,需通过外交渠道协调调查,流程耗时长达数月,期间平台已转移大量资金。

此外,虚拟货币相关业态不断翻新,打击需精准施策。早期的币币交易、ICO 已演变为 NFT 炒作、元宇宙虚拟资产交易等新模式,这些业态往往披着 “创新” 外衣,模糊与合法活动的边界。若采取简单粗暴的打击方式,可能误伤到区块链技术的合法应用。国家更倾向于 “精准打击”:一方面严打虚拟货币交易、挖矿等非法活动;另一方面支持区块链技术在金融、物流等领域的合规应用。例如,某地在整治虚拟货币挖矿的同时,出台政策扶持区块链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技术研发,实现了 “堵疏结合”。

还要看到,打击的终极目标是防范风险而非消灭技术。虚拟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、不可篡改等特性,若能规范应用,可赋能实体经济。国家通过引导技术向善,将区块链与虚拟货币 “剥离”,既遏制虚拟货币的金融风险,又为技术创新留足空间。这种治理思路比单纯打击更具长远意义。

国家对虚拟货币的打击从未缺位,只是受虚拟货币跨境性、匿名性、业态复杂性等因素影响,治理需兼顾力度与精度。对于公众而言,认清虚拟货币的非法性和高风险性,远离相关活动,才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根本之道。

加密货币知识学院
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